【中美研究】民智国际研究院:中美贸易战的最终结局,就藏在这份榜单里
2019-10-08 17:32:15
  • 0
  • 0
  • 0

作者:陈奕蓉

来源:民智国际研究院

微信平台编辑:周悦

世界五百强,中国企业的终点还是起点?

今年七月,《财富》杂志发布2019年世界五百强榜单,全网沸腾。

新的榜单上,中国有129家企业上榜,数量上超过了美国的121家。

这次,相信大家上升的多巴胺不单是源于那张“这是中国的世界”(It’s China’s World)的头条。

毕竟,屡屡在数量上称霸榜首的美国今年未能卫冕这一消息着实让人无法忽视。

或许,这也让在过去一年多里被这个国家于经贸领域里折腾得不轻的我们获得些许宽慰。

《财富》杂志撰文《这是中国的世界》中甚至评论此为“历史性的转变”。

上榜了!

排名更靠前了!

此次,中国的上榜企业表现出了几项积极特征。

1
和别人比,数量赢了;与自己比,也有进步

的确,不仅横向来看,我们在数量上实现超越。

纵向而言,我们的盈利能力也提升不少。

据统计,2019年的上榜企业无论是在平均利润还是销售收益率上,都较去年有所提升。

尤其是在销售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这两个指标上扭转了近些年来的下行趋势。

2
新兴力量给人惊喜,资深企业稳中有升

一方面,中国企业的新兴力量正在勃发。

2019年排名跃升最快的前十家公司中,有六家来自中国。

其中,碧桂园较去年上升176位,成为全球上升最快的公司。

小米作为建立只有九年的年轻公司也闯入了五百强榜单中。

此外,在500强榜单中具有资深经验的前辈也不曾掉链子,在持续上榜的公司中,有77家公司的排位相较去年有所上升。

3
互联网企业表现不凡,或与美国分庭抗礼

数据来源:财富中文网

列数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尽管在过去一年里,京东受其CEO影响,内部运营状况不断受到外界质疑,但它在榜单中仍然排在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首位。

阿里巴巴和腾讯在2017年进入世界五百强榜单后,排名逐年上升,尤其是阿里巴巴在过去一年中晋升了118位,腾讯也获得了94名的提升。

4
大型地产企业霸占榜单

数据来源:财富中文网

这次榜单中的另一个注意点就是,中国有五家著名地产商上榜,且其跃升程度显著。

实际上,五百强榜单中也只出现了这五家地产商。

这就意味着,目前全球营业额最高的地产企业全部花落中国。

不管怎么说,无论是企业在五百强中排名上升或是新兴企业初次进入五百强,这无疑都是令人兴奋的事情。

其中,最年轻的小米流露出了新晋者的激动,其创始人雷军不仅连连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庆贺,更是向每位员工发出1000股的福利。

名誉是可喜的,庆祝自然也是必要的,不过激动之后还是要恢复冷静。

榜上有“名”

也有更多“挑战”

我们需要清醒地思考,虽然“历史性转折”已经发生,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高光时刻”了呢?

就拿以上的几项积极特征来说,它们背后都蕴藏着挑战。

1
“权威”榜单也不“全面”

首先,让我们回到在平静湖面上激起了万层浪的《财富》五百强榜单这个大前提,探究一下它的参考价值究竟有多少。

网络上可以看到这样的提问:

- 为什么BAT之首百度没能进入世界五百强?
- 为什么实力雄厚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在2017年才得以跻身五百强?
- 同为电商,为什么京东能够超过阿里巴巴?

如果要解答类似疑惑,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财富》杂志评比全球五百强企业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有人就曾这样评论,《财富》只看“营收”而不看“盈利”,它评选出来的不是世界五百“强”,而只是世界五百“大”

实际上,有Top500评选的财经杂志不只《财富》一家。

- 全球销量第一的《商业周刊》就将市值作为主要评选依据,不过其评选范围仅限于发达国家;
- 因擅长排名而在中国被熟知的《福布斯》杂志也有对世界企业五百强的自己见解,他们的评判标准则是综合考虑年销售额、利润、总资产和市值等多项因素;
- 相比之下,《财富》杂志的五百强评判标准只有营业收入这一项,看似更侧重于企业规模

更有趣的是,在一家名为“世界品牌实验室”的机构发起的世界品牌五百强排行榜中(其排名依据为品牌影响力),以上三家著名商业杂志都曾上榜。

由此可见,各家杂志的排行各有侧重,一个榜单不过也只是一家之言,基本不存在谁“更加权威”之说。

所以,明确自己的关注点,再依此参考评判标准,最终去比较排行,这样才是理智之选。

我们可以通过回答最初的问题来举例说明。

相比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公司是一个轻资产行业,所以尽管阿里与腾讯在盈利水平上早已超过许多公司,但是其营收规模不大,所以并不受财富榜单的青睐。

同样从电商起步,京东更多做的是自己的产品销售,而阿里则更偏向于一个聚合平台,因此在计算营收额时,京东得出的数字会更大。

这也是BAT之首百度没能跻身财富世界五百强的原因,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否定这些公司的实力。

根据上述的评判标准,销售额固然是市场竞争力的一个体现,但是盈利能力更是一个重要因素。

总体来看,虽然我们的盈利能力(中国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为35亿美元)与往年相比有所进步。

但是与美国企业仍有较大差距,甚至我们上榜企业的平均盈利额低于这500个企业的整体水平(500强企业平均利润43亿美元)。

此外,数据显示,我们的整体利润主要来源于银行,银行业公司所获利润占所有中国公司47.5%。

这个高达近一半的比例说明了其他企业的盈利能力水平大多与总体平均水平存在距离。

如果完全除去银行业公司,美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中国企业的三倍。

在这一点上,我们无疑需要追赶。

2
新一轮互联网变革——“跟随”还是“引领”?

近年来,互联网企业上升的排名和综合实力都着实可喜。

不过实际上,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这三家公司都迎来了比上榜五百强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化。

京东面临的增长放缓、人员结构矛盾和声誉危机等重重难题逼迫刘强东又回到了创业状态。

今年年初,他就大刀阔斧进行裁员,从内部结构调整出发实施风暴改革,以此为过去的粗放管理买单。

毕竟,在过去京东的形象宣传之中,刘强东的个人色彩过于浓厚了。

在刘强东案件不断发酵的过程中,无论案件的实际走向如何,京东最终变得更加重视培养年轻一代的管理人才。

国内电商巨头阿里更是迎来换帅,创立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提出菜鸟物流平台理念并发出阿里云战略的张勇将接任马云成为董事局主席。

7月,张勇也提出已完成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实现中层人才人才轮岗制度。

张勇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出,阿里不能只为了KPI而活,阿里的员工应当通过点燃自己来驱动伙伴,成为时代的造梦者。

至于腾讯,马化腾在第五届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大谈产业互联网,他畅想在消费互联网之后通过数字化调整劳动力结构、助力精准扶贫甚至助力青少年成长。

就在7月26日,腾讯云宣布进入日本市场,正式落实了国际化发展战略。

但是,他们也面临“投行化”的批评

总而言之,这些年轻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势头猛进的过程中也悄无声息地经历着巨变。

新环境下,他们不再甘于过去仅仅成为美国潮流的追随者,而试图成为引领者——开启互联网时代的新纪元。

那么,改革这个挑战过后,是否能迎来机遇?变化之后,大家都期待看到更好的结果。

3
进击的房企大鳄和尴尬的楼市近况

我们需要承认五家房地产公司的榜单成绩的确很出色,但是相比之下,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似乎就没有这么顺利。

一直以来,房地产市场正在转凉的质疑声就未停止过。尤其是近两年,中国的房地产情况尤其不被看好。

从资金供应侧面来看,银保监会在年初就提出不允许更多“水”流入房地产市场;
从房产销售侧面来看,商品房销量也不容乐观。

中国经济网在分析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后,得出了“商品房销售疲态尽显”的结论。

自1998年住房全面商品化到2018年,商品住宅销量已达到顶峰,增速也回落至二十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调控影响下,二手房交易也转向低温。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网

这样的尴尬状况倒也不在意料之外。

首先,房地产市场毕竟不是房地产企业们能说了算的。为了民生,这个特殊行业的状况基本跟着调控走。

此外,横向比较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状况,我们几乎未听闻美国房地产市场大热的消息,但其表现一直较为平稳。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在较早时候就已经达到了高水平。

因此,在土地利用率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很难说会出现什么突破发展。

并且,美国市场的竞争性更强,房地产企业也以中小规模为主——蛋糕分给了更多的人,单独一家就不会有太突出的表现。

评定一个国家房地产行业的状况,不仅仅是看个别公司,而是看整个行业——据人民法院公告网的最新公告,截止7月28日,2019年已有278家房地产公司宣布破产,其中大多是一些中小规模的房企。

在我国中小型房企连连转型甚至破产的大环境下,或许这些大型房地产商未来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只会更多

来源:人民法院公告网

住房商品化已经走过了快速发展的二十年,因为这一时期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快速跃升不是一件难事,几乎人人都能分一杯羹。

不过,如果在发展空间压缩了的未来还能稳步前行,那才真正值得骄傲。

这一观点不仅可用来分析房地产市场,也能用来解读今年上榜的五百强企业,甚至对不少行业都有不小的借鉴意义。

上榜了

然后呢?

由此看来,中国上榜企业的喜人态势背后,也折射出当前面临的一些迫切挑战。

因此,这次榜单公布之后,不少方面在报道后都会加上评论:中国企业已经面临这样一个关键时刻——需要从“做大”转向“做强”。

究竟什么算“强”?

怎样才能做“强”?

有一点需要关注:当企业已经达到足够上榜世界五百强的规模时,内需的拉动程度终究会形成饱和,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销售额还是盈利能力的提升都会受限。

因此,提升全球化程度对这些企业来说是一个突破的关键。

财富中文网的特约作者王志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当前公司构建利用整合各地最佳资源从而构建全球价值链是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一步。

在民小智君看来,华为就是一个学习典范。

早在2013年,任正非就曾在一个采访中指出“华为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我们从一开始就是整合全球资源,生产最好的产品,为全球人服务,为人类创造价值。”

的确,作为一个中国品牌,它最大的软件团队设立在印度,美学研究所坐落于法国,算法精英在莫斯科,材料与工业设计由日本员工实际操作。

它在很早就认识到统一集合并利用发挥世界各地产业优势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承认:自然和历史赋予各个国家不同的既定条件,先天的禀赋差异让各国的擅长有所不同,这种情况较难改变。

因此我们必须认清这些差异,并且我们不需要回避他们。

相反,有效利用这些差异不仅能够推动企业的良性扩张,也会促进全球各国的民间交流,这正是全球化的意义所在。

不过,在全球化理念的背景之下,全球产业链供应的一大风险就是,倘若其中一环(尤其是核心环节,例如位于上游的核心部件供应商)的供应出现问题或是被恶意中断,后果则不堪设想。

特朗普向华为发起的“制裁”就正是利用了全球化产业供应链的依赖性这一不可避免的先天劣势。

但作为应对(准确来说并非事后应对,而是提前准备),华为很早就提出了“全球本土化”理念(glocalization),即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注重本土化需求。

一般来说,这里的本土化需求被看作是迎合本土的消费者需求或是雇佣、纳税的本土化,至多再加上与本地优秀企业进行分工合作。

但是经过近期美国对华为挑起的连连刁难和华为的妥善处理之后,民小智君认为,这里的本土化也可以指产业发展的本土需求。

那么就目前来看,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芯片研发需求。

华为的海思就是在敏锐察觉到本土产业发展需求后所作出的努力。

这样看来,如果一个企业想要提升全球竞争力,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方面,它需要对外学习利用全球产业价值链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另一方面,它也必要对内把握好需求,这其中重要一点是分析清楚本土的产业发展需求点,不能完全依赖任何一个海外供应方。

倘若一个企业真正做到了,那么它的做“强”也不再仅仅是一家企业之“强”了,这甚至可以推动一个国家的零基础行业由“弱”变“强”。

此次中国五百强企业的部分胜利所激起的反响不可谓不大,这个榜单在部分意义上是一种肯定,但它也只是一个名号。

因此,我们不能只顾喜悦,任何一家企业更不能沉溺在这个“光环”中。我们千万要警惕患上“五百强饥渴症”。

毕竟,如果自身实力够硬,哪怕不登上这家榜单也并无大碍。

认清企业的利益发展需求,把握市场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才是需要我们持续努力的。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