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瑶瑶 | “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引导
2021-09-22 14:58:23
  • 0
  • 1
  • 10

来源:学刊微观   作者:孙瑶瑶


“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引导

孙瑶瑶

摘要:应网络新媒体技术和资本逐利发展而生的“饭圈文化”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积极的影响有:富有感染力的可激发爱国情怀;富有凝聚力的可传播正向能量;具备休闲性的可消解成长压力;充满创造力的可促进个性发展。消极影响有:商业化的扭曲青少年价值观;数据至上的耗费精力时间;单一密集的可造成“信息茧房”;“娱乐至死”的影响青少年对主流文化的吸收。因此对“饭圈文化”的不良影响要进行引导,媒介组织要坚持正确导向、学校要勇挑引导重担、家庭教育要打牢基底。

关键词:饭圈文化;影响;价值引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6-0042-03

“饭圈文化”来源于“Fan”这个英文单词,意思为迷。马特·希尔斯在《探究迷文化》一书中对“Fan”作出定义:“某人专注且着迷于特定的明星、名流、电影、电视节目、流行乐团;对于着迷的对象,可以说出一大串就算是细微末节的咨讯,对于喜爱的对白、歌词、片段更是朗朗上口、引用无碍”[1]。马特·希尔斯这段定义,道出了“Fan”的特点。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超级女声》《偶像练习生》《以团之名》等节目的热播,追星亦不再局限于个体的追星而演化为群体性的、有组织性的追星,这种群体性的有组织的追星行为逐渐衍生出一种文化——“饭圈文化”。“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正面的,如传播正能量、消解成长压力、促进个人发展、激发爱国情怀等;也有负面的,如对价值观的扭曲、耗费时间精力、造成“信息茧房”①现象、影响主流文化的吸收等。对此,教育工作者应辩证地看待“饭圈文化”并加强对青少年的正向引导。

一、“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一)富有感染力的“饭圈文化”激发爱国情怀

2019年8月14日,一个名为“#我们都有一个爱豆名字叫阿中#”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并有网友以其为名建立了微博超话,引起了网民广泛热议。对于不追星的人来说,对“爱豆”“阿中”“超话”②这些词汇比较陌生,但对于“饭圈女孩”来讲这是她们再熟悉不过的名词[2]。该事件缘由是香港艺人王嘉尔因为转发“护旗手”微博,成了港独分子的眼中钉,曝光其私人住所和行程。另外,其他转发类似微博的艺人也受到辱骂攻击和人身威胁。由此,各家“饭圈”纷纷行动,他们自发集结成了数量庞大的“网络远征军”,用特有的“饭圈文化”,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向发表“港独”言论的人开战,“抱走我家阿中(中国)哥哥,请‘港独’独立行走,不要来碰瓷。”一个晚上的时间,“饭圈女孩”霸占许多“港独”话题,将对方堵得哑口无言[3]。类似事件还有很多,“饭圈女孩”用她们擅长的方式,守护国家领土和威严,一直以来被“污名化”的“饭圈文化”成了网络中宣扬爱国主义的利剑。近年来,我国网民中青少年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他们对于新颖的文化更容易接受[4]。因此“饭圈文化”可以在积极的引导下激发当代青少年爱国情怀。

(二)富有凝聚力的“饭圈文化”传播正向能量

“饭圈”成员基于共同情感的认同——对偶像的认同和崇拜,发展出许多群体性的、目标一致的“饭圈”活动。在活动中,他们通过线上线下交流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饭圈文化”富有凝聚力和感染力[5]。他们对偶像发表的言论极为重视且行动力极强。比如,《偶像练习生》以“越努力,越幸运”为口号,《创造营2020》的“敢,我有万丈光芒”等带有励志意味的标语,在一定程度上给观看节目的青少年粉丝以精神上的鼓舞,他们以优质偶像为目标,积极学习和工作,并在偶像的引领下热心公益,实施慈善行为,传递爱心,传播正能量。

(三)具备休闲性的“饭圈文化”消解成长压力

按照爱利克·埃里克森③的八阶段理论,青少年正处于第五阶段,即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时期。在这段迷茫过渡时期,青少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亟需一种自我同一性。“饭圈文化”极具休闲娱乐性,青少年理性地参加“饭圈”某些活动可以消解他们的成长压力,大家在兴趣爱好相同的情况下能够产生共鸣和参与感,这样可以避免深陷迷茫孤独中无法自拔的境地。

(四)充满创造力的“饭圈文化”促进个性发展

近年来“饭圈文化”发展迅速,越来越具创造力。粉丝们通过多元化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偶像。以一条简单推广微博为例,一条推广微博需要文案、图片或视频等。其中,文案需要逻辑清晰、风格出奇,吸引路人观看增加点击量和阅读量,为偶像增加人气,这就需要粉丝不断提高文字功底;图片的产出需要更强的专业能力——审美能力、拍照技术、PS技术等;剪辑一个精彩的视频也较复杂,首先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其次素材的收集能力,最后需要各种剪辑软件的熟练使用。粉丝自己精心创作的一条动态,往往会获得同一“饭圈”中其他粉丝的反馈,表现出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使得产出者更有动力提高自己的个人技能做更好的产出。因此,在“饭圈文化”的快速发展下,作为青少年粉丝个人技能及个性在正确的引导下得到发挥。

二、“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一)商业化的“饭圈文化”扭曲价值观

网络和市场经济发展,使得粉丝经济在文化市场上占据的比重逐年增加。“以社群为核心的合伙人商业模式,粉丝、偶像及商业机构等以社群为平台实现了广泛的连接与合作,创建了多元的商业合作方式”[6]。其中,一方面,“饭圈”投入大量资本,为其支持的偶像购买周边、投放广告等等。他们鼓吹“数据就是一切”,实在的资本数据才是偶像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在这种思想鼓噪下,一方面,部分粉丝为了给自己偶像造势,超出自己经济水平来购买偶像周边产品,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娱乐公司在塑造偶像时,对其进行过分包装,穿着奢侈,行为奢靡,致使价值观尚未完全确定的青少年盲目跟风,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

(二)数据至上的“饭圈文化”耗费精力时间

“数据就是流量”。“饭圈”粉丝们为了将自己的偶像送出道,或帮助其巩固娱乐圈的位置,不得不作出漂亮的数据。他们夜以继日地蹲守在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打榜投票、控评、反黑。当艺人出作品后,“粉头”(比较有资历和经验的粉丝)会制定一套操作模式,通过各种明星数据站建立联系群,引导“饭圈”粉丝熟练掌握,并监督执行。粉丝们每天要进行多账号切换循环播放,以增加明星作品的阅读量和点击量,粉丝通常需要花费较大精力来创造这些无意义的虚拟数据;另外,还有许多青少年粉丝为见偶像一面,参与“饭圈”的机场接机或者各种地面活动,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业。

(三)单一密集的“饭圈文化”造成“信息茧房”

面对网络技术的发展、海量信息的侵入,人们只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和话题,这样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个人日报”。由于长期接触不到其他方面的信息,就容易形成“信息茧房”[7]。“饭圈文化”亦如此,“饭圈”粉丝们在互联网中只关注自己支持的偶像,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新闻,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文化的类型与关注偶像的相关内容单一且密集[8]。一方面,加之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会自动识别网民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精准推送,更使得“饭圈”跌入“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另一方面,在粉丝的滤镜下,即使自己偶像的作品从客观上讲并不令人叫好,但粉丝也会极力吹捧。个别粉丝说出真实的想法,也会被言语攻击,久而久之“饭圈”理智粉也开始麻木和盲目从众,自主意识下降,出现不理智的网络暴力,“饭圈对撕”的行为,掉进“信息茧房”中,接收不到其他方面的信息,失去个人辨识能力。

(四)“娱乐至死”的“饭圈文化”影响主流文化吸收

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中写道,“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9]当代社会,“饭圈文化”越来越泛娱乐化,其中不乏一些低俗的、误导性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传播。但“饭圈语言”中,如“nmsl”“sj”“sr”④等为防止出现敏感词而用英文缩写的语言表达,不仅低俗且无意义。这种语言在网络中被青少年粉丝大量引用,成为“饭圈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当青少年被太多低俗文化吸引和影响时,对主流文化的接受度便会降低,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相背离,不利于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

三、加强对青少年“饭圈文化”的引导

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原理》曾经讲道“存在即合理”。存在即合理的意思是,万事万物的本质都有其规律性,因此事物的存在都是有理由的[10]。“饭圈文化”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组织性,对青少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社会各界应尊重“饭圈文化”的存在,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

(一)媒介组织要坚持正确导向

“一个愤世嫉俗、蛊惑人心、唯利是图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的卑劣民众”[11] 。可见,媒介组织性质深深影响着民众的性质。对于“饭圈文化”的引导,各类媒介组织作为中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媒介平台,首先,淡化功利意识,减少商业化操作行为,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做好舆论导向,使社会价值大于新闻价值,注重粉丝的引导而不是利用。其次,节目类型要避免低俗,增加主流文化传播节目,如《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最后,避免信息窄化,各媒体平台应将文化视野拓宽,改进内容推荐机制和优化推荐算法,推荐一些“非计划”性的、多元化的、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文化[12],以阻挠“饭圈文化”中的“信息茧房”现象愈演愈烈。

(二)学校要勇挑引导重担

饭圈青少年追星大多出于兴趣,是一种自我精神需求在现实中无法满足而将其寄托在偶像身上的心灵慰藉。这种寄托式的心灵状态虽然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因此,学校方面应该辩证地看待学生的追星行为,既不可一味抵制,也不可一味放纵。首先,应以一种尊重、理解的心态对待“饭圈文化”,可以对其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考察,并根据相应的情况对“青少年”进行合理化引导,必要时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聘请校外心理咨询专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校本课程、学校活动,如辩论赛、宣讲会,邀请名人(抗疫英雄、受国家表彰的科学家等)来校讲座等形式对“饭圈文化”进行讨论和宣传教育,使青少年在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偶像观和价值观;再次,学校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理解和熟悉网络世界、“饭圈文化”,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进行引导,提高其辨别能力,保持自身异质性,避免“信息茧房”带来的盲目从众现象;最后,“饭圈文化”虽然是一种亚文化,却有很广泛的感染力和文化创造力,若将其积极利用,也可以促进主流文化传播发展。因此,学校可以将校园主流文化与“饭圈文化”交融起来。例如,邀请明星拍摄公益性质、爱国性质的广告和海报张贴在学校食堂饭桌或宣传栏上;学校广播站可以邀请一些文化素养较高、有社会责任感的明星来校讲述自己的励志故事,带动青少年热爱学习,积极进取,成为一个可以用自己的影响力宣传正能量、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三)家庭教育要打牢基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的教育往往最直接最有效。作为家长,首先,尊重青少年的追星行为并尊重“饭圈文化”,主动了解“饭圈文化”的由来和发展;其次,在了解青少年心中所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青少年更多接触偶像的正面、积极方面;再次,在尊重青少年兴趣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发现身边生活的乐趣,避免沉浸在“粉丝社区”中无法自拔。积极引导青少年充实自己的生活,合理分配学习、工作时间,在吸取偶像本身自带和宣扬的正能量的同时,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实现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价值。最后,家长要经常对青少年进行主流文化引导。一方面,言传不如身教,家长要以身作则,具备良好的品行,尊师重道、诚信友善,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要经常给青少年讲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青少年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释:

①“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②“爱豆” “阿中” “超话”:“爱豆”,网络用语,意为偶像。

“阿中”:网络用语,指拥有14亿真实粉丝的明星——中国。中国饭圈女孩对她们共同的偶像中国的爱称。“超话”:网络用词,是超级话题的简称。

③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06.15—1994.05.12):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④“nmsl”:网络用语,“你妈死了”的拼音缩写。是骂人的话。也有用emoji的马来代替的用法——你马死了。同时也有反串用法,把nmsl解释为Never Mind the Scandal and Libel(永远不要理会谣言与中伤),用来带小学生们的节奏。“sj”:网络用词,视奸的简写。意思是偷偷看别人的社交软件,比如微博、贴吧、QQ空间等等。“sr”:网络用语,意思是闪人,或者指一个部落的酋长。但是网友们一般用sr来表示闪人。

参考文献:
[1]马特·希尔斯.探究迷文化[M].朱华瑄,译.台北:韦伯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9.
[2]庄小蕾.这一回,饭圈女孩硬核“出征”:我只有一个爱豆叫阿中![EB/OL].钱江晚报.(2019-08-16)[2020-07-1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2017122606456809
&wfr=spider&for=pc.
[3]上海市司法局.守护最好的中国#饭圈女孩史上首次携手“出征”![EB/OL].澎湃网.(2019-08-16)[2020-07-1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178040.
[4]杨涛.新媒体环境下对饭圈污名的传播学思考[J].新媒体研究,2020(8).
[5]蒋真真.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饭圈文化”研究[J].青年记者,2020(8).
[6]蔡骐.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粉丝经济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
[7]喻国明.“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J].领导科学,2016(36).
[8]郑雪菲.浅析“饭圈”中的“信息茧房”现象[J].新闻研究导刊,2020(9).
[9]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陈嘉琪.存在即合理吗?——对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的哲学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5).
[11]高薇,何宴.中国媒体——社会责任的守望者[J].半月谈,2009(20).
[12]刘华栋.社交媒体“信息茧房”的隐忧与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4).
作者简介:孙瑶瑶(1997—),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单位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御夫)
(本文原载于《西部学刊》2021年第16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